《蘇佩-輕騎兵序曲介紹》
連結1 :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版本
連結2 :
日本東京佼成交響管樂團版本
《蘇佩生平》:
蘇佩在1819年4月18日生於 奧匈帝國 Dalmatia 省的史帕拉托(Spalato);1895年5月21日逝世於維也納,享年76歲。
蘇佩被認為是奧地利作曲家,但他其實有比利時人的血統。蘇佩的父親是比利時人,父親和祖父都是奧匈帝國的公務員,母親是維也納人。蘇佩原本打算當律師,後來又曾計劃當化學家。蘇佩年幼時就對音樂產生興趣,11歲時學長笛,13歲時學和聲,15歲就為教堂寫作彌撒曲,雖然他很小就展現音樂才華,但父親並不鼓勵他學習音樂,然而因為他從小加入軍樂隊,讓他有機會自學而能夠創作和演奏樂器。後來他遵循父親的意志,進了法律學校,同時跟隨老師學習音樂。一次在前往米蘭的旅途中,會晤了羅西尼、董尼才悌和威爾第等人,加深了他從事音樂的想念。
1835年父親過世後,他隨著母親從義大利回到娘家維也納定居。蘇佩在維也納一開始是在醫學院中就讀,但很快他就轉投音樂,靠著教授義大利文以供自己在學音樂上的花費。在維也納音樂氣息的薰陶下,終於成為音樂的使徒,並採用當時流行的喜歌劇型式創作,他立志要為維也納寫出屬於奧地利人的喜歌劇。
1840年他接下無酬的約瑟夫國家戲院(Josefstadt Theater )樂團指揮工作,並於隔年他為一齣話劇寫作配樂,首次以作曲家的身分憑著演出輕歌劇和歌曲嶄露頭角。然後他開始主掌維也納城內所有重要的義大利歌劇的演出事務,逐漸成為城內最受歡迎的指揮家,他一共在該戲院演出的作品至少有一百三十三部之多,一直到1862年為止,1865年之後他為里昂波國家劇院工作。 這同時蘇佩也開始創作德語輕歌劇和意語歌劇,並初嚐成功滋味。1842年他更親自在董尼才悌的歌劇「愛情靈藥」中演出一角。1845年他成為維也納劇院的指揮,接下來的十七年間更主導維也納輕歌劇,他也推出許多德語歌唱劇、歌劇、輕歌劇和說唱劇
1846年蘇佩才只有25歲,8月24日,他所寫作的第一齣輕歌劇「詩人與農夫」正式在維也納演出,該劇的序曲立刻轟動一時,成為最受歡迎的沙龍音樂、半古典作品之一,帶起了德語輕歌劇的流行風潮,之後他一連寫了40部德語輕歌劇作品,部部暢銷。他創造了維也納輕歌劇的風潮,即使當時名聲漸高的史特勞斯一家人也望塵莫及。蘇佩生前的輕歌劇現在偶爾還會在德語國家演出,但是在其他國家他則是以序曲作品聞名。比此曲更早的一部序曲「維也納的晨、午與夜」則出自一部劇樂,這是1844年的作品。
1847年他的作品[田舍先生(Das ladchen von Lande)]得到空前的成功,1858年他的作品[第三樂章]使他的名聲值達德國北部。最成功的幾部是[十個少女但無一男人(Zehn Madchen und kein Mann 1862)]、[青年水兵(Flotte Bursche 1863)]。
他最有名的序曲就是「輕騎兵」,這是1866年完成的喜歌劇,故事主題描寫馬札爾人的騎兵隊,而這段受歡迎的主題就是描寫馬札爾人騎兵隊穿過匈牙利平原上的豪邁場景;「黑桃皇后」這部與柴可夫斯基歌劇同名的喜歌劇,序曲用了布拉姆斯著名的第21號匈牙利舞曲片段;「情婦」在1868年上演遭逢大敗,但劇中卻出了蘇佩最優美的旋律,這些旋律也都出現在該劇的序曲中。「丹達羅斯」是希臘神話中因洩露天機而被罰永遠站在湖中受刑罰之苦的天神,「丹達羅斯的刑楚」是1868年的創作。至於「維也納狂歡節」則是獨立的管弦樂作品,與喜歌劇無關。
在維也納風靡著奧芬巴哈式的音樂鬧劇的當時,蘇佩為維也納式的輕歌劇建立了新傳統,循此,約翰‧史特勞斯、法蘭茲‧雷哈及其它作曲家,得以繼續創作迷人的維也納輕歌劇,蘇佩總共編寫了一百五十部輕歌劇和一些管弦樂及許多歌曲,蘇佩還譜有三部彌撒曲、一部交響曲、安魂曲及一些宗教音樂。 蘇佩的作品現在已經很少有機會被演出了,但是他的歌劇序曲至今還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曲解》:
奧地利作曲家蘇佩(Suppe)的輕歌劇《輕騎兵》(Light Cavalry),於1866年3月21日首演。時至今日,雖然歌劇本身已極少演出了,但本曲和《詩人與農夫序曲》卻成為作者流傳廣泛的代表性作品。
《輕騎兵》序曲(Light Cavalry Overture)更是輕歌劇序曲中最為人們喜愛的作品之一,並被改編為管樂合奏曲。
音樂一開始,由小號和圓號以高亢嘹亮的號角性音調奏出輕騎兵主題,使人仿佛看到了一支英武瀟灑、精神煥發的輕騎兵隊伍。緊接著,長號用合奏與這一主題相呼應,形成了濃厚的軍營氣氛。隨後,小提琴以極快的速度和跳躍的節奏型奏出一個輕捷明快的主題,表現了輕騎兵機敏歡悅的形象。
由小號為主奏的進行曲主題緊接著就出現了,這一主題不僅充分發揮了加洛潑舞曲歡快的特點,而且還運用了模仿馬蹄聲的描寫性表現手法,生動逼真地表現了輕騎兵隊伍的行進,這是這部作品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旋律。樂曲的中間部轉為小調,小提琴奏出匈牙利吉普賽調式的主題,如歌的旋律寧靜而憂郁,帶有悲歌的色彩,表現了歌劇中騎兵隊長回憶往事時百感交集的心情。樂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騎兵進行曲經過反復和發展,再次形成歡樂的高潮。最後,以樂隊強而有力的全奏終曲。
《德弗札克第七號斯拉夫舞曲》
https://youtu.be/4poPlPxzO9E
斯拉夫舞曲集(Slovansk tance )是德弗乍克作曲的舞曲集,原為鋼琴聯彈所創作,但後來由作曲者本身編為管弦樂曲。德弗乍克共譜寫16曲,分第1集作品46(B83)與第2集作品72(B147)兩集出版,各有8首舞曲。1875年,德弗乍克提出的作品審查通過,因而得到奧地利帝國政府的獎學金,補貼其收入。在審查員當中,有漢斯力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布拉姆斯等人。布拉姆斯很欣賞德弗乍克的才能,就把他介紹給吉姆洛克出版社。之後,布拉姆斯終其一生支援德弗乍克。
吉姆洛克出版社因出版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獲得成功,因此也要求德弗乍克寫這一類舞曲集。德弗乍克就在1878年3月到5月之間,譜寫8首作品。與『匈牙利舞曲集』一樣,以鋼琴聯彈曲集『斯拉夫舞曲』(第1集)作品46出版。作品一出版即得佳評。德弗乍克在當年4月間著手這些作品的管弦樂編曲,8月完成。這些管弦樂曲也在當年出版,一出版就成為全世界的管弦樂團喜歡演奏的曲目。聯彈版的首演情形不清楚,管弦樂版的第1、3、4號於1878年5月16日在布拉格舉行首演。
斯拉夫舞曲集是很有名的曲集,大部分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大概都聽過這些樂曲。即使不曾聽過全曲,至少也聽過其中兩三曲吧。德弗乍克的斯拉夫舞曲共有16曲,分兩集出版已如前述。第1集於1878年作曲,第2集1886年。此間他寫第6號(1880)與第7號(1885)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曲第10號(1879)、小提琴協奏曲(1880)、詼諧奇想曲(1880)、神劇「聖劉德彌拉」(1886)。
說起來,第1集是在「斯拉夫時期」所譜寫,而第2集則在一步步走向世界作曲家的時期譜寫。總之,斯拉夫舞曲是德弗乍克在最高峰時期的作品,也是他珠玉般美麗的名曲。
斯拉夫是很大的民族,其分佈從現在的俄羅斯、烏克蘭到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等地。斯拉夫舞曲不只是波希米亞窄小地方的舞曲,因而有多采多姿的面貌。
第1集作品46裡的音樂,大半是波希米亞舞曲,因此可認為是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音樂。第2集作品72則完全是『斯拉夫舞曲集』。
兩集『斯拉夫舞曲集』所包括的舞曲形式真是各式各樣,「授謝卡」、「斯科契拿」兩種舞曲各包括3曲,「富利安特」、「悲歌」兩種舞曲各包括兩曲,其他舞曲則各有一曲。尤其是第2集,每一曲都有不同的形式。這些舞曲,似乎互相並沒有什麼關係。這種多采多姿的形式,使這兩卷曲集富於變化,讓聆聽者不會厭倦。這16曲跟在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集』之後發表,同樣以鋼琴聯彈演奏,同樣由作曲者本人或別人改編為管弦樂曲或其他器樂曲,同樣受大眾喜愛。
第7號「斯科契拿」,作品46-7:c小調,2/4,自由的輪旋曲式。
這首斯科契拿以摩拉維亞地方的民謠「迭特卡(Tetka)」為題材。甚快板的2拍子單純明快的主題,以卡農風格追逐著出現。這會加強聽者對此之印象。這主題隔著中間樂段出現好幾次,形成輪旋曲風格的架構。
樂曲賞析 :
貝殻のうた~"The Seashell Song" / Ito Yasuhide
貝殼之歌 / 伊藤康英
試聽視頻 :
https://youtu.be/LRXbpdrNoxw
伊藤康英出生於日本靜岡縣濱松市,從小學開始學習鋼琴,靜岡縣濱松市北高中是負責打擊樂和指揮。1979年考入東京藝術大學作曲系,跟野田暉行學習作曲,岩崎操學習鋼琴。大學一年級的管樂作品《進步》(プログレスが)得到笹川賞第3名。
1983年、獲東京藝術大學研究院取錄學習作曲,1986年畢業。1994年,獲委任為洗足學園音樂大學的兼職講師。現為洗足學園音樂大學教授,東京藝術大學、東京尚美音樂及媒體藝術學院兼職講師。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東日本大地震後,居住在褔島的詩人和合亮一就通過互聯網的「推特」持續發表了很多詩。有時憤怒,有時安慰,有時又給予希望......這些詩給在震災中茫然不知 所措的我們帶來了光明。2011 年 4 月 6 日,伊藤康英開始爲這些詩作曲,至同年 6 月,共創作了 16 首歌曲。
其中,根據 4 月 26 日淩晨和合亮一在互聯網推特上發表的詩,即日作曲完成,名爲『貝殼之歌』。次日 27 日錄制並投稿在 YouTube 上即爲首演。包含此歌的 16 首歌曲在福島音樂會的實況錄音被做成 CD 發表,樂譜集也出版了。 之後,加藤登紀子、新垣勉等演唱這些曲目的 CD 也被推出。還作了混聲四部合唱版(豐中混聲合唱團委托)、女聲三部合唱版(福島縣會津若松 市立第一中學校委托)。
2013 年 3 月 11 日、地震兩年後,被台灣管樂團(Taiwan Wind Ensemble)邀請舉行音 樂會時,作成吹奏樂版。311 大地震後台灣伸出援手,支援了大量的赈災捐款, 我是懷著感 謝的心情完成的這首吹奏樂版的。在 3 月 8 日宜蘭、9 日花蓮、11 日台北的音樂會上首次演 出,此演出由我指揮,台灣管樂團演奏。這個詩被發表的 2011 年 4 月 26 日淩晨,不曾想在 25 年前的同日、同時,發生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真的是不幸,有這種感覺的是我伊藤康英一個人嗎?
經歷了311海嘯、福島核災,提醒著人們是如此脆弱,對天災時多麼無助,卻也提醒著人們是如此堅強,在受災後多麼努力復原。不論黑夜多深,黎明之後依舊能重生,恰逢311四週年,來自日本的伊藤康英老師將他的心情寫在樂曲裡,當反核與續核正沸沸揚揚,我們期待用音樂表達對自然土地最純粹的愛、對人間溫情最直接的感動~。
以下為『貝殼之歌』的英譯:
The Seashell Song~貝殼之歌
Offer me your hand and I will give you
請伸出你的手掌,讓我獻上一扇貝殼
A shell to exchange your sadness
並把你的哀傷交給我
I think about the misery on this planet
我想起這地球上的悲傷
The never-ending melancholy
永無止盡
I think about you, immersed in sorrow
我想起你正在跟淚水搏鬥
Life is heavier than this Earth
這生命比地球沈重
Knowing life evaporates like tears inflame your eyes
經歷人生無常,讓你的眼睛變得脆弱
I will weep with you
我會陪你流淚
You, you, my dearest one
因為你,你,是我親愛的
Shells, lights, clouds, cattles, towns, train stations, ships, even in me
貝殼、光、雲霄、家畜、市鎮、車站、船兒,甚至我
Subsists life heavier than the Earth
默默地支撐這比地球深沈的艱巨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